腸病毒71 (EV71) 型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也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此病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多數於夏天及初秋時分發生。在九十年代於台灣及馬來西亞曾出現大型爆發。 病徵 EV71型感染在幼童較為常見。其病徵一般與手足口病相同,主要包括發燒、口腔有疼痛的潰瘍,以及帶水疱的皮疹。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食慾不振,不適及喉嚨痛等病徵。一至兩天後,口腔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或會形成潰瘍。這些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兩腮內的口腔。另外,身體的皮疹主要出現於手掌及腳掌,外形呈扁平或突起狀的紅點,而且並不痕癢。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在罕見的情況下,EV71型可引致較嚴重的情況,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炎、類似小兒麻痺症的病症及心肌炎。 傳播途徑 EV71型感染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以及糞便而傳播。此病的傳播能力由病發初期開始,或會維持數星期,直至糞便中的病毒消失為止。
0 評論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在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登革熱已成為一種風土病。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更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病徵 登革熱的病徵包括突發的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食慾不振、嘔心及出疹。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徵,有些人則只會有發熱等輕微病徵,例如兒童發病時的病況通常較成人為輕,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都較輕,病癒後對該類型病毒會產生免疫能力,但若隨後感染其他類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登革出血熱的機會則較高。登革出血熱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登革出血熱的患者初時會出現發高燒、面部發紅,以及與登革熱相關的一般病徵。高溫可持續兩至七天,而體溫甚至高達攝氏40 – 41度。及後,患者或會有出血的症狀,例如皮膚出現瘀斑、鼻或牙齦出血、甚或內出血等。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金黃葡萄球菌可存在於一些健康人士的鼻腔內和皮膚表面。此類帶菌者是沒有病徵的。但是,病菌偶爾會引起疾病,包括皮膚、傷口、尿道、肺部、血液感染和食物中毒。 抗生素能有效治癒大部分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但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是一種對甲氧西林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株,並對常用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和頭孢菌素等產生耐藥性。各界普遍認為不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導致病菌出現耐藥性的原因之一。 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較常見於曾住院病人、院舍宿友,或曾於醫療機構如透析中心等接受醫療程序的人士。但一些居住在社區,於病徵出現前的一年內並未曾留醫、入住院舍或接受醫療程序的人士,亦會出現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這些感染稱為「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病徵 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一般引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如膿疱、膿瘡和膿腫。感染部位會出現紅腫、觸痛或流膿。嚴重者可引致敗血病或肺炎等。 克雅二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腦病,屬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會影響人類和其他動物,並相信由一種具傳染性的變質蛋白 (prion) 在腦內積聚引起。 克雅二氏症可因應病因而分為四類:偶發性(病因不明;佔所有克雅二氏症百分之85至90)、家族性(百分之5至10)、醫源性(因醫療程序造成的感染)和非典型。 病徵 克雅二氏症的臨床病徵是痴呆和行動困難。早期病徵包括記憶力衰退、步履不穩和四肢運動失調。這些類似痴呆的症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出現抽搐。此外,視力模糊、行為異常及癲癇也可發生。大部分患者在症狀出現後一至兩年內死亡。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取決於克雅二氏症的類型:
蛔蟲-蛔蟲呈長圓條狀,長度可達20厘米。蟲身淺褐色或粉紅色,兩端尖幼。蛔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內,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人類食用了受蛔蟲卵污染的食物,便會受到感染。骯髒的手、蒼蠅及其他昆蟲亦可成為傳播媒介。 蟯蟲-蟯蟲又稱為線蟲,長度只有約1厘米,呈白色,狀似短線。蟯蟲寄生於人體的大腸內,在晚間蠕行至肛門處產卵,可引致局部痕癢。患者搔癢時,手指可能受污染。如患者烹調食物前不洗手,其他吃了受污染食物的人便可能受傳染。兒童特別容易患上此病。 鈎蟲-鈎蟲長1厘米,呈圓曲形,寄生在人體的腸道內吮取血,引致貧血。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內孵化成幼蟲。如人類接觸受污染的泥土,例如赤足在田裏工作,這些幼蟲可能會穿透皮膚,引致感染。 縧蟲-縧蟲體形扁平,可長至6米以上。身體有節,呈白色或透明。縧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內,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如蟲卵被豬或牛吃下,會在其體內生長為縧蟲囊,附在豬、牛體內。人若進食了未經煮熟的受污染豬肉/牛肉,便可能受感染。 肝吸蟲-肝吸蟲體形扁平,約1至2厘米長,寄生在人的肝內,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肝吸蟲若被蝸牛吃掉,再排進水裏後,便會附在一些淡水魚的肉上。人若進食了未經煮熟的受污染魚肉,便可能受感染。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熱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一名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可解作捲曲著身體。此病於一九五零年代在非洲東部首次被發現,及後主要在非洲和亞洲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出現爆發。在二零零七年,於歐洲的意大利也有爆發的報告。 病徵 患者染上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頭痛及關節疼痛等徵狀,主要影響手腕、膝部、足踝及其他細小關節,部份病人的身軀及四肢出現紅疹。大多數患者會自然痊癒,病情維持約三至十日,不過關節疼痛或會持續數星期至數月。 傳播途徑 人類只會透過蚊叮而感染到基孔肯雅熱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人。埃及伊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不過在二零零七年意大利的爆發證明了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也可成為此病的傳播媒體。伊蚊喜歡在日間叮人,尤其是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數小時。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屬引致的傳染病。這些細菌主要影響動物,如綿羊、山羊、豬和牛等。因工作需要經常接觸動物或動物組織的人士,如牧場或屠房工人和獸醫等,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在香港,布魯氏菌病是一種須呈報的職業病。 病徵 布魯氏菌病沒有特定的病徵,但較常出現的病徵跟流行性感冒相似,包括發燒、盜汗、頭痛、背痛、和身體虛弱。嚴重的感染可能會影響大腦、心臟、皮膚,任何器官或系統。這種疾病可演變成慢性疾病,並可持續多年。 傳播途徑 布魯氏菌病可由受感染的動物或污染的動物產品,經以下主要途徑傳染人類 :
|
|
|
|
關於本站 |
關於站長謝謝查詢,稍後補充 !
|
聯絡我們 |
|
站長區 |
Copyright © 2013 醫訊站 Clinic24HK.Com. 版權所有 (欄位「醫療組織介紹」及其他連結版面資料除外) 歡迎轉載 (唯必須註明「資料引自 - 醫訊站: http://www.clinic24hk.com」+ 按此留言告知,敬請備悉,謝謝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