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熱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一名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可解作捲曲著身體。此病於一九五零年代在非洲東部首次被發現,及後主要在非洲和亞洲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出現爆發。在二零零七年,於歐洲的意大利也有爆發的報告。 病徵 患者染上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頭痛及關節疼痛等徵狀,主要影響手腕、膝部、足踝及其他細小關節,部份病人的身軀及四肢出現紅疹。大多數患者會自然痊癒,病情維持約三至十日,不過關節疼痛或會持續數星期至數月。 傳播途徑 人類只會透過蚊叮而感染到基孔肯雅熱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人。埃及伊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不過在二零零七年意大利的爆發證明了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也可成為此病的傳播媒體。伊蚊喜歡在日間叮人,尤其是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數小時。 潛伏期
潛伏期為一至十二天。 處理方法 曾前往受影響地區而出現有關徵狀的旅遊人士須盡快求診。治療方法主要是舒緩徵狀,並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而懷疑個案亦須呈報衞生署。 預防方法 現時並無有效的疫苗對抗基孔肯雅熱,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在旅遊期間避免到蚊子遍布的地方,特別是森林或猴子聚居處。 在外遊時請遵行下列措施: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6122.html
0 評論
發表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