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研究14萬5000名 年齡介於50至79歲的停經後婦女發現,高個女罹患癌症 的風險可能比個子嬌小的女子更大。 研究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發行的「癌症流 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US journal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期刊上。 根據研究,婦女身高每高10公分,罹癌風險就升高 13%。 紐約葉希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of Yeshiva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卡巴特(Geoffrey Kabat)為 研究主筆,他說:「根本上,癌症是與生長過程有關的 疾病,所以荷爾蒙或其他影響身高的生長因子也可能影 響罹癌風險。」 研究員追蹤這些婦女12年發現,身高較高的婦女也 可能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 、卵巢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及黑色素瘤。 這些 婦女參與研究前都未罹患癌症,其中2萬928人在研究期 間罹癌。 在調整年齡、體重、教育程度、抽菸習慣、飲酒量 及荷爾蒙治療等因素後,身高依舊與罹癌風險有關。
0 評論
你可有想過瀕危絕種的鯨魚會淪為餐桌上的一道菜,甚至成為狗糧? 這種荒謬的事正天天在日本上演! 長鬚鯨是瀕危絕種動物,國際早已禁止捕捉。可是,一直以來,日本都以科研為理由繼續捕鯨, 更向冰島進口鯨魚肉。事實上,日本並不是用這些鯨魚用作科研,而是把鯨廉價賣到餐廳和學校。今年五月,更有記者揭發當地商店出售鯨魚肉製的狗糧!捕鯨不但會危害生態,其捕殺過程亦十分殘忍,把近乎絕種的鯨魚推向滅亡!其實,捕鯨對日本根本無經濟效益,當地政府卻要補貼捕鯨業,以至珍貴的鯨魚要廉價發售,實在於理不合. 除了日本, 冰島也是謀殺鯨魚的元兇。冰島本土雖然對鯨魚肉沒有需求,卻要出口鯨魚到日本以賺取微薄的利潤。據估計,今年將有185 條鯨魚無辜受害,被送到日本的雪櫃裡。 冰島漁船運送鯨魚肉到日本,必先經過轉口港。 綠色和平希望轉口國家能禁止載有鯨魚肉的漁船進入他們的港口,從而令冰島的商人打消捕殺及出口鯨魚的念頭。 英國威廉王子與凱特誕下的小王子首度公開亮相,劍橋王子出生一天後,一家三口離開醫院與傳媒見面。威廉表示,兒子長得較像妻子,頭髮亦較自己多,而小王子至今仍未改名。 大家期待的一刻終於來臨,小王子靠在爸爸威廉王子和媽媽凱特的懷抱中,首度公開亮相。威廉一家三口於當地星期二晚上約7時離開倫敦聖瑪麗醫院,與公眾見面。凱特住院一晚後看來精神不錯,威廉亦表現輕鬆。 為了捕捉小王子的的容貌,現場閃光燈閃過不停。不過,威廉和凱特都不介意,更主動行近傳媒。威廉感謝傳媒的連日採訪,又笑言兒子的毛髮量較自己理想,而現階段仍未決定給小王子改甚麼名字。他又說,初為人父母,心情既興奮又激動。 威廉其後親自駕車載凱特和兒子離開醫院,返回居所肯辛頓宮。肯辛頓宮其後再發表簡短聲明,感謝醫護人員和院方的連日照顧。 很多父母對初生嬰兒哭鬧都會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其實初生嬰兒「扭計」有很多原因,透過幫嬰兒按摩不但可以令他們在晚上睡得更安穩、減少哭鬧的時間,更加可以善BB便秘及因為出牙而引致的不適,促進親子關係。 嬰兒按摩早於古埃及與春秋戰國的年代已有記載,近年不少研究都證實與嬰兒按摩有很多好處,嬰兒因出牙或便秘感不適,透過按摩嬰兒的腹部可以促進BB的飲食與運動量,刺激排泄、減輕腹脹、增加食慾。按摩後BB哭鬧的時間也會減少,容易安靜增進與BB的親子關係。 何時才是為嬰兒按摩的最好時機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註冊助產士蔡碧琪向媽媽「教路」,建議父母可以在嬰兒睡醒後、洗澡後及睡前為嬰兒按摩十五至二十分鐘,她說︰「父母要緊記千萬不要在嬰兒飲奶後即時進行按摩,最少要在飲奶後一小時後才進行,按摩時要避開嬰兒手臂的疫苗針口位置。 另外,如果嬰兒發燒、挫傷或骨折、嘔吐或腹瀉,便暫時不要為嬰兒按摩,在臍帶未脫落時應省略腹部接摩部份。」 要替嬰兒按摩,媽媽應先清潔雙手,嬰兒躺在柔軟的物料如毯子或墊子上,要留意指甲不要太長,開始按摩前緊記要脫下手表亦以防刮傷嬰兒。 不少家長認為,小孩患濕疹最好戒吃豬、牛、羊及海鮮等這類「有毒」的食物,怕令濕疹加劇。事實上戒口不但作用不大,反而可因為過分戒口而導致營養不足,令孩子變成「矮仔矮女」。患小兒濕疹的兒童,皮膚有先天性結構問題,容易受食物及四周的致敏原刺激,醫生通常會按孩子的個別情況,指示他們避免吃某類食物。 孩子日漸長大,母乳或奶粉已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應付他們的成長所需。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幼兒六個月起,可嘗試吃攪碎的固體食物,以攝取更多營養。初生嬰孩最常見的過敏食物為牛奶和雞蛋,因此父母給幼兒餵食固體食物時,應循序漸進,每次只加一種新食材,待幼兒吃慣後(約一至兩周),再加餵另一種。每嘗試一種新食物時,應觀察幼兒的大便及皮膚,若出現腹瀉、嘔吐、皮膚潮紅或出疹等症狀,即幼兒有機會對該食物敏感,應盡量戒吃。父母可先讓其試食水果、蔬菜、蛋黃及麵包,沒問題後可再添加蛋白,待長出乳齒後,再試食肉類。謹記起初只提供少量,之後才逐步增加分量。 發燒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種反應,乃病徵而非疾病,每人的正常體溫也有差異,當體溫高於正常水平時,便可視為發燒。發燒主要因受細菌或病毒感染,亦可能是接種疫苗後的身體反應,甚或因免疫系統疾病或癌症引致。普遍來說,發燒溫度的高低與病情有密切關係。小病如傷風,通常只會出現低燒,嚴重疾病如肺炎、中耳炎及手足口病等,才會出現高燒情況。不過,如嬰兒、幼童或長者出現低燒,亦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表徵,而更複雜的是,有時候小病可以引起高燒,大病卻只是低燒。 隨體溫調節,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發冷或發熱,視乎發燒的真正病因,患者或許會出現肌肉疼痛、嘔吐、肚瀉及食欲減退等徵狀。成人若高燒至103 F(39.4℃)以上,或會出現神志不清、抽筋、嚴重頭痛、出疹及脫水等狀況,應馬上求醫。兒童生病發燒以致嚴重影響飲食,或表現呆滯,也應接受進一步檢查。 http://www.hk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150329&src 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是一種頗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症狀,學童年齡的病發率為5%至9%,患者多為男性。學童偶然出現不專注、衝動及活躍的情況頗為普遍,這不等於他們患上ADHD。要斷定兒童是否患上ADHD,必須有足夠的病徵界定,包括於七歲前病發,以及問題持續達半年之久等等。 ADHD主要有三大徵狀:活動量過多,在不適當時候,經常亂跑或爬高爬低、無法安坐、經常沒一刻安靜下來及說話過多。另一病徵為衝動,經常按捺不住打擾別人對話及遊戲、問題未完結已搶答、不能忍讓及耐心等候。最後是注意力不足,不能貫徹地執行指示或像是聽不到別人說話般、逃避需要思考而又較安靜沉悶的事務、粗心大意、組織力不足及做事欠條理。 至今醫學界仍未能確立病發原因,有研究指ADHD病童腦部體積較正常人少3%至5%,其中以控制專注力及抑制衝動的腦額葉和腦顳葉最受影響,而另一主因是病童腦內的多巴胺(一種傳遞物質)系統有異常。雖然ADHD的徵狀不會自然消失,但藥物及適當的行為治療,能改善病情。 http://www.hk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150518&src |
|
|
|
關於本站 |
關於站長謝謝查詢,稍後補充 !
|
聯絡我們 |
|
站長區 |
Copyright © 2013 醫訊站 Clinic24HK.Com. 版權所有 (欄位「醫療組織介紹」及其他連結版面資料除外) 歡迎轉載 (唯必須註明「資料引自 - 醫訊站: http://www.clinic24hk.com」+ 按此留言告知,敬請備悉,謝謝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