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會受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甚至生化或化學毒素污染。 部分常見的食物中毒: 病原體:沙門氏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動物(特別是家禽)的腸、雞蛋。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及家禽。生的蛋及蛋製食品(如布甸)。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金黃葡萄球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喉嚨、鼻腔、皮膚、切傷及創傷的傷口。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經由有皮膚感染或鼻內帶有該種細菌的食物處理者處理過之食物,特別是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物(例如:三文治、蛋糕及酥餅)。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例如海蜇及魷魚)、用鹽腌製的食物(例如鹹菜及醺蹄)或其他受海產交叉污染的食物。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泥土、植物,以及動物的排泄物。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受交叉污染和未徹底煮熟或貯存不當的肉類及肉類食品(例如:燜炖菜式及鹵水食物。) 病徵: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病原體:雪卡魚毒(生化毒素)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珊瑚魚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海產珊瑚魚 病徵: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周圍麻痺,冷熱不分、頭暈、心悸及胸痛。 病原體:河豚毒素中毒 ( 生化毒素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河豚和刺蝟 有關資訊: 食物安全焦點 ( 二零零七年四月第九期 ) 病原體:農藥(化學毒素)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受農藥污染的蔬菜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徹底浸泡或清洗的受污染葉菜 病徵:頭暈,肌肉無力、麻痺、流眼水、流涎及心悸。若嚴重中毒,可引致視力模糊、震顫或痙攣,以及呼吸困難。 傳播途徑 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 潛伏期 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視乎致病媒介而定。 治理方法 如出現食物中毒的病徵,須立即求診,並應補充水份。患病的食物處理人員應暫停工作,直至復原。 預防方法 1. 保持地方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善棄置。 2. 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 3. 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用肥皂及清水洗淨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 4. 食水應採用自來水,並最好煮沸後才飲用。 5. 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6. 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貝類海產、大型珊瑚魚、生的食物或半熟食物。 7. 烹調食物時,應穿著清潔、可洗滌的圍裙,並戴上帽子。 8. 食物應徹底清洗。 9. 要預防因食用受農藥污染的蔬菜而中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11. 生的食物及熟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雪櫃上層存放熟食,下層存放生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12. 雪櫃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於攝氏4度或以下。 13. 食物應徹底煮熟。 14. 不要徒手處理熟食;如有需要,應戴上手套。 15. 食物煮熟後應盡快食用。 16. 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並盡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 17. 要預防中雪卡魚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43.html
0 評論
發表回覆。 |
|
|
關於本站 |
關於站長謝謝查詢,稍後補充 !
|
聯絡我們 |
|
站長區 |
Copyright © 2013 醫訊站 Clinic24HK.Com. 版權所有 (欄位「醫療組織介紹」及其他連結版面資料除外) 歡迎轉載 (唯必須註明「資料引自 - 醫訊站: http://www.clinic24hk.com」+ 按此留言告知,敬請備悉,謝謝合作 ! )